近些年,“未过滤(Unfiltered)葡萄酒”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,有些人称赞其为“真实、自然”的化身,而另一些人则不屑地将其视作“缺陷、浑浊”的产物。但抛开这些争端来看,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酿酒师开始酿造“未过滤葡萄酒”,原因何在?是这种葡萄酒品质更佳、口感更好吗?
在酿酒过程中,“下胶(Fining)”和“过滤(Filtration)”一直被视为必不可缺的两个环节。这两道工序作用相同:既能用来澄清、净化葡萄酒,使其拥有纯净剔透的外观;还可以使葡萄酒达到稳定状态,防止酒液变质或发生“二次发酵”。“下胶”过程要用到一些辅助材料,例如膨润土、明胶、蛋清(古时候还会用到公牛血),这些物质能够吸引葡萄酒中的微小颗粒,使它们聚结成固体物质,沉降到瓶底以便于移除。而在“过滤”过程中,外界压力会“迫使”葡萄酒穿过一层微孔薄膜,用以筛除悬浮在酒液中的酵母、等固体颗粒。
既然下胶和过滤都能提升葡萄酒的稳定性,那为什么还有酿酒师要将这两道工序拒之门外呢?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,也就是“未过滤葡萄酒”尚未兴起之际,就有酿酒师对下胶和过滤表达出了消极看法,他们断言“这些做法会有损葡萄酒的品质表现”。在反对声中,大部分的矛头指向了过于“粗暴”的过滤环节,他们认为过滤掉的不仅有杂质,还有葡萄酒的风味、结构物质。如此一来,就只能酿造出口感单一、风味寡淡、如流水作业般的平庸之物。因此,“未过滤”、“未下胶”葡萄酒开始涌入了大众视野,并逐渐被贴上了“返璞归真、自然优质”的标签,并受到了葡萄酒“风土”爱好者的热切追捧。
渐渐地,“未过滤葡萄酒”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争议。正如《世界葡萄酒地图》作者休?约翰逊(Hugh Johnson)和杰西斯·罗宾逊(Jancis Robinson)所言:“葡萄酒是否要过滤已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一个政治话题。”
Josko Gravner是意大利弗留利-威尼斯朱利亚(Friuli-Venezia Giulia)产区的一名酿酒师。他也是当地葡萄酒风格演变的“弄潮儿”,曾开创过诸多新颖的酿酒理念,其中就包括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“不过滤”、“不下胶”的酿酒方式。据Gravner女儿Mateja介绍,Gravner曾生病住院,出院后他品尝了自家酿造的葡萄酒(经过滤处理),却感觉很不舒服,就好像自己的身体无法处理这些葡萄酒。后来,他又饮用了一些未过滤葡萄酒,这次他并未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。这样的切身体会使得Gravner确信:“非天然”的过滤方式会移除葡萄酒中对人体有益的健康物质。
2012年,Gravner在罗马接受采访时说:“葡萄酒里必须要含有三种物质:、酵母和酶,澄清和过滤会移除这些重要物质。”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,Gravner就不再过滤自家的葡萄酒了。而且,他还选择了更为古朴的陶罐来保存葡萄酒。如今,虽说这些葡萄酒的外观有些浑浊,但其实澄清的酒液与杂质是分层存在的,这些酒不仅表现力丰富,同时还有着很棒的陈年能力。品尝起来,风味复杂、结构层次感明显,着实值得饮者拍手称赞。